金箔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,源于东晋,距今1700多年历史。南京是中国金箔的发源地,2006年5月,南京金箔锻制技艺被国务院列为“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。金箔是将成色很高的黄金打造成极薄的薄片(厚度在0.12微米)。贴金则是用精湛的技艺将薄片贴服在物体表面,如佛像、艺术品、建筑物等,经过基层处理—做金脚—贴金—盖金—盖金漆—扫金工艺等一系列的制作工艺完成,因此金箔性质稳定。采用金箔对碑文进行粘裹,可达到持久、华贵的效果,更有为逝者“镀金身”的美好寓意。
俗话说:“苏杭刺绣绣丝绸,闽南刺绣绣石头”,其中的绣石头指的就是影雕。惠安影雕的优秀作品曾被国家外交部选为贵重的外交礼品,并多次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展览,被誉为“不朽的艺术”。
影雕的雏形始于清代石雕圣手李周独创的“针黑白”工艺。影雕需采用墨玉、山西黑等纯色石材,经过水磨抛光后,在磨光面上把要雕琢的图像轮廓描绘出来,根据黑白明暗成像原理,用特制的像针一样细的小合金钢头工具,运用腕力调节针点疏密、粗细、深浅和虚实变化表现图像。影雕既有摄影光学同等艺术效果,又能体现绘画笔触技法,独具艺术神韵。因此影雕的雕制过程不允许出错,首重“腕力”,对“眼力”之要求更为严苛。影雕作为传统手工精心雕琢的工艺品,运用在墓碑上,愈彰显其价值,同时克服了相片、瓷像年久发黄褪色的缺点,可持久存在。